無鉛釉 l 健康瓷器又一次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覺醒
◆馮彥偉
很多年前,在農村插隊時,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。清早,到地里干活,發現地旁有只死了的兔子。同去的老農竊竊私語:“定是吃了地里的韭菜藥死的!”說是地里有一種蛆,專吃韭菜的根,對韭菜的生長很不利。有一種藥用來沖灌菜地,專治韭蛆,但它的毒性特別大,不僅兔子吃了會死亡,人吃了也會中毒。聽說,這種藥已列入違禁農藥,早已禁止買賣了。
韭菜是一種百合科蔬菜,內含較多的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,如vc、胡蘿卜素、纖維素,并且還具有揮發性的辛香味的硫代丙烯,在增進食欲的同時,還有散瘀、活血、解毒的功效。但自此之后,這事很使我覺得用食之險,一直耿耿于懷,在韭菜的食用上便大打折扣了。過去多年了,凡集市上買來的蔬菜,特別是韭菜,烹飪時倍加小心。先是用鹽水泡,后再用清水洗,心里疙疙瘩瘩的,總有些擔心。
后來,到陶瓷廠工作,時間久了,慢慢對陶瓷方面的知識也有些了解。得知陶瓷上也存在著類似的有害物質,盡管不那么明顯。不言而喻,心儀的東西也不僅在表面,還要看它的內在品質。
一般來說,陶瓷用品,凡上得臺面的,往往很受人們的贊賞,材質、造型、釉面、花色,也難免評頭論足一番。盡管說的頭頭是道,人們看到的卻只是它的外表,除了滋潤、光亮的釉面和美麗、清雅的畫面,還有個讓人看不透的屬性,那就是當下人們關注的健康問題。
健康瓷器的誕生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產生的。
燒制陶器是人類食人間煙火之后,按生活所需創造的非自然之物。水土交融,化土成形,淬火成器,成為文明的一次覺醒。慢慢地,在陶器和火的作用下,現代意義上的飲食習慣改變著人類原始的生活,人類文明的生活軌跡不斷進入新的階段。
陶器上釉藝術的創造發明,初步解決了陶器透水性的問題,最早的高溫燒成技術,也隨上釉技術的發展——高溫陶器應運而生。
秦始皇兵馬俑是中國人土與火燒出的一大奇跡,曾為消滅殘酷野蠻的人殉制度付出了艱辛的努力,也成為文明對普通勞動者最恒久的頌贊。不熄的窯火在之后的數百年里,在萬千次燒陶中,中國人解決了原料、窯形、爐溫、上釉等關鍵技術,完成了從陶到瓷的過渡。從此,中華文明將東方審美與生活智慧賦予了瓷器,改寫了人類的生活史。
日常生活的提高,健康瓷器又一次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覺醒?,F在人們越來越覺得健康瓷器的重要性了。比如許多人搬新居、娶新娘,更加注重首選的是能有一套心儀健康瓷器,瓷器擺在最顯眼的地方,其質地、造型、圖案、色彩沒有什么工藝可以媲美,實在是無可厚非的雅物。一般的東西,盡管人們精挑細選,是極易確定的,桌椅板凳,床子沙發,單從直觀上就能判斷出好孬,有沒有味道,對人體有無傷害,健康不健康,一看便知。只有瓷器,不知道的人是很難看出健康真偽來的。由此在瓷器的名字上開始研究起來,如叫什么合成礦物骨質瓷、無鉛釉陶瓷、抗菌陶瓷、高溫釉中彩陶瓷,簡直就是一部科普的教科書,是絕不肯平鋪直敘的,到處都印證著健康與綠色的文化內涵,體現著人們回歸綠色家園的意味。一般人并不在意,瓷器是用于生活的,能用就行;而有身價的人就大不一樣了。據說,中國有位很有實力的演員,婚慶時在瓷器的選擇上就十分的講究,專尋健康的無鉛釉瓷器而來,特別定制了專屬的婚慶瓷一套。
談健康陶瓷,所熟悉的陶瓷工程技術人員中,老孫肚子里的東西最多。他大半輩子一直從事陶瓷釉料的研究,每次交談他都是滔滔不絕,從他那里得到的很多:鉛,是一種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害的物質,但通常人們看到的光滑閃亮的陶瓷,都是在鉛的作用下來實現的。始于東漢時期的精細瓷餐具含鉛熔塊釉技術,具有良好的高溫流動性、很高的光澤度和平滑度、較寬的燒成范圍、良好的坯釉適應性,產品色彩豐富、艷麗,直至目前仍然被國內眾多的陶瓷廠家所沿用,但是這種釉面產品的鉛鎘容出量較高。早在1750年,歐洲人發現了陶瓷中鉛鎘溶出問題,并提出含鉛的陶瓷器皿不適宜盛放酸性食物。但由于鉛在陶瓷和顏料中的優良性能無與倫比,當時試制無鉛釉失敗了。從醫學角度來講,鉛中毒初期會出現神經衰弱綜合癥,繼而會產生人體代謝和內分泌障礙,嚴重的出現腹部劇痛、肝臟受損,血壓、膽固醇增高,而很難排出體外的。當人體中醋酸鉛的積累量達到20g---50g,相當于金屬鉛的11g---27g,就可致人死亡。為此,世界各國對陶瓷中鉛鎘溶出量標準作了越來越嚴格的限制,制定了系列響應鉛鎘溶出量的嚴格規定和標準,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認識到該問題的嚴重性,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無鉛釉的開發和研究,成了世界陶瓷史上一道未能破解的難題。
往往,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,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。一段感人的故事,成就了當代陶瓷界的“天方夜譚”。說的是有這樣一個人,他從七歲就干陶瓷,干了大半輩子,解開這道難題便成了他一生的夢想,因為他的母親是因鉛中毒患白血病去世的。堅定地提出了試制無鉛釉的目標。
繁重的工作,從沒有阻斷過他破解的夢想。一項項技術專利的研發成果,一步步工藝技術的改良提效,讓企業的制瓷工藝始終走在同行之首。至此更有了破解的底氣。
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舊的框框,傳統的模式,都不是破解的捷徑。各種原釉料配方的試制,唯不尋常規走路,無數次地調整工藝參數,摸索工藝流程,反復揣摩和試驗,經過了上百次的實驗, 經歷了產品合格率低、虧損嚴重、人心浮動等諸多困難。歷時3年, 解決了釉面光澤度、平整度、透光度、燒成溫度、坯釉結合性、膨脹系數等一個又一個同行們認作無法超越的技術難題,無鉛釉終于向世人揭開了神秘的面紗,獲得國家發明專利。
任何一項科技創新的誕生,背后都有著人們不計酬勞的汗水和用盡全力的拼搏,甚至生命的代價。后來,在談到無鉛釉的研發時聽人講,無鉛釉研制成功后的第7天,作為該項目的主要工程師老孫卻突然因病離開了人間,他用62歲的生命講述了人生中最為美好的傳奇故事。
人們研發無鉛釉的事跡已漸漸變成了傳說,但健康陶瓷的精髓由此傳承下來。盡管不曾炫耀于大庭廣眾,卻始終是人們健康的默默守護者。無鉛釉陶瓷從表面上看,與普通陶瓷并無特別之處,一樣的光澤、滋潤、閃亮。它的好處是深藏不漏的,人們看到的無鉛釉瓷器,是很難用眼睛辨別出來。也許,當人們使用它的時候也未必知道。
有專家說,鉛對人體的傷害,不亞于有害食物。因為,它不像食品,用鹽水泡和用清水洗就能解決的。陶瓷是中國的國粹、世界的瑰寶。無鉛釉的發明,正是中國人的責任擔當。
穿過繁忙的生產車間,我沉默地望著轉動著的自動施釉線,工人師傅們站在那里,正在為將要入窯的每一件產品上釉。他們正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,這實際上在堅守——為自己,為人類,為后世創造著更加美好的健康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未來!
相信,還有更多的,諸如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有害的東西,將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,會不斷地得以改良。當年同去菜地的那位老農也早已過世,或許他說的那種治蛆方法也無人使用了罷!